窮不能窮教育?國中小圖書館缺買書錢,民間各方急呼籲:購書經費,是兒童人權
對中小學生來說,平日最容易接觸到課外書的地方,莫過於學校裡的圖書館,然而,如今大多數的圖書館,都很缺買書錢,甚至有25%的國小完全沒有購書經費,引發各方關注,近期包括民代立委、教師團體等都提出呼籲,盼政府正視此事。
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的「世界閱讀日」,已有近30年歷史,每年此時,總有各式推廣活動,用來喚起大眾重拾書本、愛上閱讀;而在台灣,今年的世界閱讀日特別不同,有股民間自發力量正串聯啟動,盼能改善國中小圖書館購書經費不足、藏書老舊的窘境。
學校裡的圖書館,尤其是國中、國小的圖書館或圖書室,是推廣閱讀的關鍵場域,但在現行的制度中,多數圖書館缺乏固定的購書經費。
有辦法的學校,還能尋找外部資源,想辦法為學生買些新書;缺乏資源、尤其位處「非山非市」區域的學校,則只能任由校內圖書館如一灘死水,靠既有藏書撐場面。這種情況,儼然已成為一種閱讀資源的不平權。
25%國小與16%國中,購書經費掛零
長期關注此議題的立法委員邱志偉表示,目前國中小圖書館的購書經費,屬於地方政府權責,中央政府屬於輔助性角色,視每年教育部預算結餘款情形,給予地方政府補助。
由於沒有固定預算支應,導致每年補助金額落差頗大,觀察這幾年的狀況,108學年度經費為3億6千多萬元,109學年度經費為4億3千多萬元,110學年度經費銳減85%,僅剩7千多萬元,111學年度則至今尚未出爐。
購書預算不固定,導致國中小圖書館慘兮兮,國家圖書館在去年底發布「110年學校閱讀風貌與閱讀力分析報告」,結果指出,有高達25%的國小及16%的國中學校,110年未編列圖書資料的購置經費。
缺乏長期且穩定的經費,引發外界擔憂
若以每人平均購書經費來換算,每位學童低於200元,相較於大專院校圖書館每人平均購書經費1,826元,國中小經費明顯不足。
邱志偉直言,各地方政府財政情況不一,然而,每個學生都應該享有平等的受教權,因此才需要中央協助,他強調,閱讀資源應該要「長期且穩定」的投入,才能發揮助益與效果,並確保學生權益。
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在立委質詢中小學圖書預算時回應,將從113年起編列年度專款,至於採購預算金額會是多少,則並未說明。
令外界擔憂的是,教育部自110年起圖書補助金額就已嚴重偏低,要到113年才可能編列專款,中小學圖書採購不足問題,無法得到紓解,也就是說,目前就學的中小學生,近三年在學校圖書館中,只有舊書可讀。
孩子應有平等受教權,閱讀資源也該平權
立法委員蘇巧慧本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很關切教育議題,她認為,閱讀是學習的基礎,而國中小圖書館作為學習資源的整合中心,除了肩負著支持校內師生學習的重要責任,同時也是弭平不同背景學生間,閱讀資源落差的關鍵場域。
要推動閱讀,圖書資源的布建是首要任務,但蘇巧慧直言,部分地方政府長期仰賴中央政府之補助,未依學校實際需求投入相對應的預算,以致圖書館的「基礎建設」停滯不前。
窘迫的現況,也引發教師團體關注。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指出,圖書館身負滿足教師教學需求、延伸學生學習需求之重責大任,如今卻普遍缺錢,已經嚴重影響教學與學習,呼籲政府重視這個問題,讓各國中小圖書館得到較為合理充裕的購置經費。
圖書館重要性如基礎建設,卻「人書雙缺」
除了書籍數量的充實至為關鍵,蘇巧慧點出,書籍質量的提升也是重點。
她分析,法規雖然給予圖書館彈性報廢館藏的空間,但目前國中小圖書館的平均館員數少於一位,日常營運常由校內其他教職人員兼任,人力不足,難以規劃推廣活動,加上藏書因內容過時或外觀破舊,讓圖書館乏人問津。
學校又礙於行政成本考量,寧願選擇不辦理報廢,以維持館藏量的基準,蘇巧慧強調,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汲取新知,也會影響閱讀意願及閱讀習慣的建立,「知識引領著書籍的創造、書籍記載著知識的更迭,兩者應是相輔相成,有利於提升閱讀力及競爭力的。」
新課綱重素養,閱讀力是關鍵基底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社長許耀雲指出,新課綱上路,孩子各方面的素養養成,相當仰賴課外閱讀資源,因此學校圖書的豐富與否,是教育非常關鍵的基礎工程,可說是政府最便宜,但成效最高的投資。
「尤其,學校裡的圖書館全校學生可以共有、共享,孩子取用又方便,不像縣市圖書館還需家長帶著去,館中圖書的數量及書目的多樣性,是單一家庭無法企及的。」許耀雲感嘆,在學校圖書採購經費上,中央與地方政府教育主責單位未見重視,甚至互踢皮球,原先就不充沛,近年更大幅刪減,實與教育願景背道而馳。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何琦瑜也在臉書上直言,學校圖書館沒有新書,對資源豐富的家庭影響或許不大,但是對於弱勢家庭,或是在通貨膨漲下需要勒緊腰帶的中產家庭孩子們,就至關緊要。
3C誘惑大,專注定心的能力更需刻意養成
沒有新書,也會大幅降低孩子到圖書館的意願,何琦瑜強調,如今3C攫取了孩子的注意力,定下心來閱讀的能力與興趣,得特別培養,閱讀理解力也愈來愈重要,「可以說,學校購書經費的保障和穩定,是不可或缺的兒童人權。」
許耀雲補充,儘管教育部為學校大量採購平板電腦,但平板電腦傷眼,尤其是對學童,並不合適長時間閱讀;而且,目前電子紙的彩色技術仍不夠成熟,較不傷眼的電子閱讀器仍以黑白兩色呈現為主,無法滿足彩色圖文的需求,全球童書產業在電子書的質量上非常有限,紙本圖書仍是各國學童閱讀的主要途徑。
紙本圖書是兒童閱讀主流,但,中華民國出版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吳政鴻點出,受全球通膨影響,紙張成本上揚,書本的價格在這兩、三年大約有15%成長,圖書採購金額卻持續減少,那就表示採購到的本數更少了。
書是文化的源頭,歐美日韓都高度重視
本身也是台北市家長團體代表的吳政鴻觀察,如今許多圖書館的藏書狀況真的很慘,大家只能自救,例如他的孩子目前讀小學五年級,學校就是趁著舉辦園遊會時,發起募書活動,由老師開書單來讓家長認購,藉此補充圖書館的藏書,「但這也要家長有辦法支持,連家長都無力支持的學校,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書是一切的源頭。」台大圖書館系畢業的小魯文化創辦人沙永玲說,政府要發平板給所有學童,這些平板要拿來看什麼呢?其實,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源頭都來自書,多數的教學課程或活動,是以書為本發展出來的,甚至連線上那些多媒體內容,也常以書作為基底。
沙永玲強調,別說歐美國家了,就連日本、韓國或香港,其圖書館購書狀況,都比我們好,「政府這些購書預算,不應該是討了才有、不討就沒的施捨,而是孩童受教權的一環,是最基本的權利。」
閱讀作為「知識儲蓄」,需及早養成與扎根
邱志偉認為,閱讀是種「知識儲蓄」,尤其面對假訊息紛飛、一切愈發淺碟的數位世界,閱讀習慣必須及早養成,文化土壤才能向下扎根。
正因如此,他從十年前就開始爭取文化部與教育部共同編列購書券預算,最近文化部終於宣布發放成年禮金;邱志偉呼籲,除了成年禮金,政府也應該發放「國中小購書禮金」,假若每人發放1000元,每年預算約17.85億元。
蘇巧慧補充,除了聚焦在館藏數量及經費挹注,「如何讓圖書館的館藏『夠看』,還要『好看』、讓學生『想看』?」也是政府未來落實閱讀平權,需要持續精進的方向,還應考量學校圖書館對於專業館員的人力需求,並增加學校適時汰舊換新圖書的誘因,才能有效發揮學校圖書館設立的目標。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日前逐條審查國民教育法,立法委員陳培瑜也提案,盼將此議題法制化,明定學校應設置圖書館(室)、寬列圖書採購預算及訂定閱讀課程,獎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教育部雖表態支持,但是這只是提案修法,真要具體落實還有很漫長的路,中央與地方政府後續的實際作為如何,仍需要各界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