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在老師的分享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怕鬼出名的小六男生,在共讀完《晴空小侍郎》後給予老師最大聲的回饋是:「老師,看完這本書我敢一個人上廁所了!」,而單單這點就足以讓老師為孩子的改變感到欣慰、為閱讀的影響力折服不已。也因為,有著老師們這樣的用心細細感受,在陪伴的過程中,這些專屬於老師與孩子們的感人、有趣的小故事、小默契才會發生,也才有機會在這期分享誌中與大家分享。 課本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
有了上學期挑戰《檸檬水戰爭》的歷程後,學生看到厚厚的文字書不再感到負擔,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已較有信心了。這學期一拿到《晴空小侍郎》,孩子忍不住會和上學期讀的最後一本書《丁小飛的偉人日記》做比較。「老師,這本書的字好多,插圖好少哦!」孩子們紛紛表示。 「對啊!丁小飛的插圖畫得好好笑哦!讓我可以邊讀文字邊看插圖,順便想像一下故事的情節,可是這本書…。」班上的一個女生說。 「你們可以自己畫插圖啊!」我忍不住這樣回答。 ![]() 當每個人的錄影檔都放在班網後,發生了一段小爭執:有位女生畫的是妹妹摔落樹下要被帶到鬼世界那一幕,她在解說時提到妹妹就要被「去吧!娃娃」帶走了,立刻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應該是「來吧!娃娃」帶走妹妹的,於是引發一場爭辯,也有人壓根沒想過這件事,也不知道有什麼娃娃?不過同學們的提問讓大家決定翻回前面再仔細尋找線索,這件事教會大家當意見或看法不同時,須找出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才能以理服人。 相揪來看『尪仔冊』- 陪著,讓孩子安心的探索世界
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些許阻礙,而這阻礙常是來自我的夥伴─「家長」。偏遠地區的家長們往往本身教育程度不高,又不希望孩子們將來和自己一樣,因此,對課業成績期望頗高。有時,明明和孩子們約好每天回家自行找空檔看20分鐘的課外讀物,隔天常會無意間聽到這樣的話語:「 ![]() 為了讓家長們在未來的日子裡成為陪伴孩子閱讀的重要人物,我請孩子們回家分享自己閱讀的部分情節,並拍下照片、寫下心得與感想。由於手邊僅有一台相機,因此,當天想回家分享故事並拍照的人須事先預約,幾個住在村子附近的同學們還自己安排行程,約好當天誰先拍,拍完把相機送到誰家換人拍,這件事忽然變得有趣起來了! 家長們因為幫孩子送相機,看到班上其他孩子也在做同樣的事而更願意參與其中!一個禮拜之後,與家人的閱讀分享活動結束了,有的家長選擇靜靜地聽孩子說故事;有的聽完後,勉為其難的分享了一個自己曾經聽過的鬼故事;更有家長在和孩子分享的過程中,無意間說出隱藏許久的秘密,拉進了與孩子的距離。藉由與家人分享故事的活動,少數家長開始會與我討論起「閱讀」這件事,我也才有機會告訴他們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課本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孩子必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透過閱讀來學習,來認識這個世界。 當孩子認真起來,一切都馬虎不得!
![]() 讀完《晴空小侍郎》一書後,接著讀《神奇魔指》及《怪博士與妙博士》,很快地,時間也接近期末了,回顧班上學生在國語第七課《空城計》時,曾有練習將劇本改寫為記敘文的經驗,利用期末考完試的空檔,我想讓學生也有將故事改編為劇本的練習機會,於是開始了晴空小侍郎的「劇本創作」。班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活動,每小組需經由討論、分工,寫出一個屬於自己小組的劇本。討論劇本時,發現學生們比較在意的是等會兒誰要扮演何種角色?會為了一點小細節爭論不休,但最後都能達成共識,這是我認為很難得的。我常告訴學生: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中,與人合作是項重要能力,人一定要懂得與人溝通,當意見不合時,不是大聲、強詞奪理就贏,而是要將自己的想法說清楚講明白,才有機會說服他人。看到孩子們為了故事中的妹妹到底有沒有辦喪事?劇本是要寫「喪事過後」還是「幾天後」論戰,最後,查故事書指出自己的依據來源並取得共識,我想,這個過程才是最珍貴的。 ![]() 一篇篇的授課分享,就像在述說著這一本本的故事書,是如何在孩子們心中灌溉施肥,才能在數月後長出這些關於愛、夢想、未來、勇氣…等等各式風情的花朵。在班級共讀前,老師總不免需要耐住性子,把書來來回回看個三、四遍、然後做足了筆記,才能從時空與對話中找出情節推進的趣味和線索,思考著如何推薦給學生、如何設計延伸活動,來引起孩子的閱讀動機。這次透過嘉義中山國小秀真老師的分享,真真實實帶著我們一起進入其中,體驗這些令人感動的片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