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 │ Nov. 2015
訂閱基金會分享誌
深耕計畫−用閱讀來探索認識世界
暑假過後,陸陸續續收到了來自「深耕計畫」老師們捎來的上學年度教學歷程。僅管每個孩子的閱讀胃口和體會深淺各有不同,老師仍是笑笑的說:「有部分小朋友反應有些情節看不太懂,或是小說好像沒有結局…等疑問,但我還是肯定他們的閱讀精神的,因為能發現問題,檢視自己的閱讀理解狀態,就是閱讀的重要環節!」
在老師的分享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怕鬼出名的小六男生,在共讀完《晴空小侍郎》後給予老師最大聲的回饋是:「老師,看完這本書我敢一個人上廁所了!」,而單單這點就足以讓老師為孩子的改變感到欣慰、為閱讀的影響力折服不已。也因為,有著老師們這樣的用心細細感受,在陪伴的過程中,這些專屬於老師與孩子們的感人、有趣的小故事、小默契才會發生,也才有機會在這期分享誌中與大家分享。

課本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
有了上學期挑戰《檸檬水戰爭》的歷程後,學生看到厚厚的文字書不再感到負擔,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已較有信心了。這學期一拿到《晴空小侍郎》,孩子忍不住會和上學期讀的最後一本書《丁小飛的偉人日記》做比較。
「老師,這本書的字好多,插圖好少哦!」孩子們紛紛表示。
「對啊!丁小飛的插圖畫得好好笑哦!讓我可以邊讀文字邊看插圖,順便想像一下故事的情節,可是這本書…。」班上的一個女生說。
「你們可以自己畫插圖啊!」我忍不住這樣回答。
沒想到無意間的一句話,讓孩子們興奮不已,紛紛向我索取畫紙開始構圖,「小小插畫家」活動就是這樣來的。有人對妹妹爬樹摔落死掉的畫面印象最深刻,一邊畫一邊說她的眼淚快掉下來了;也有人對〈草原唐郎大戰〉一幕念念不忘,還會自己加料…。當學生們陸續完成作品後,為了讓每次的學習歷程都能留下紀錄,我請他們一一解說並錄影放在班級網站上。讓學生解說的目的除了讓其回憶及統整故事內容外,主要目的是提供不同觀點,讓同學們有機會聽聽別人口中的精采故事片段,也幫助少數看過故事卻仍難以理解的人提供鷹架,以利於後續的閱讀。
當每個人的錄影檔都放在班網後,發生了一段小爭執:有位女生畫的是妹妹摔落樹下要被帶到鬼世界那一幕,她在解說時提到妹妹就要被「去吧!娃娃」帶走了,立刻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應該是「來吧!娃娃」帶走妹妹的,於是引發一場爭辯,也有人壓根沒想過這件事,也不知道有什麼娃娃?不過同學們的提問讓大家決定翻回前面再仔細尋找線索,這件事教會大家當意見或看法不同時,須找出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才能以理服人。

相揪來看『尪仔冊』- 陪著,讓孩子安心的探索世界
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些許阻礙,而這阻礙常是來自我的夥伴─「家長」。偏遠地區的家長們往往本身教育程度不高,又不希望孩子們將來和自己一樣,因此,對課業成績期望頗高。有時,明明和孩子們約好每天回家自行找空檔看20分鐘的課外讀物,隔天常會無意間聽到這樣的話語:
昨天晚上被我媽臭罵一頓,她說我吃飽沒事做是不是?幹嘛不去看國語課本,還有時間看這種『尪仔冊』…。」聽到這樣的話我常會自責,孩子聽了老師的話卻被責罵,沒善盡與家長溝通的責任似乎是老師的錯…。
為了讓家長們在未來的日子裡成為陪伴孩子閱讀的重要人物,我請孩子們回家分享自己閱讀的部分情節,並拍下照片、寫下心得與感想。由於手邊僅有一台相機,因此,當天想回家分享故事並拍照的人須事先預約,幾個住在村子附近的同學們還自己安排行程,約好當天誰先拍,拍完把相機送到誰家換人拍,這件事忽然變得有趣起來了!
家長們因為幫孩子送相機,看到班上其他孩子也在做同樣的事而更願意參與其中!一個禮拜之後,與家人的閱讀分享活動結束了,有的家長選擇靜靜地聽孩子說故事;有的聽完後,勉為其難的分享了一個自己曾經聽過的鬼故事;更有家長在和孩子分享的過程中,無意間說出隱藏許久的秘密,拉進了與孩子的距離。藉由與家人分享故事的活動,少數家長開始會與我討論起「閱讀」這件事,我也才有機會告訴他們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課本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孩子必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透過閱讀來學習,來認識這個世界。

當孩子認真起來,一切都馬虎不得!
當大多數同學都讀完《晴空小侍郎》一書後,我發下學習單當作回家的功課,隔天收來發現學生們紛紛寫道:「讀了這本書後,最佩服的人是作者『哲也』,因為他寫的鬼故事一點也不可怕,還很感人,而且書裡還會出現押韻的詩並變出武器…,真有趣!」當時,班上的國語課本恰巧上到第十一課:〈湖光山色〉,課文內容是介紹兩首蘇東坡寫的古詩,為了做為課本的延伸活動,於是設計了「成語大對決」及「我是小詩人創作體驗活動」,發現學生都玩得不亦樂乎。班上有位低成就學生雖然認識的成語不多,但看到其他同學紛紛上網查詢、翻字典,也想貢獻一己之力,最後只好去翻自己較為熟悉的課本,努力想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有「水」字的成語,也真的找到好幾個,令我感動不已,有時,我會覺得這個學生好像是教室裡的客人,什麼也不會,但透過這次活動,讓我驚覺其實孩子們是有在吸收、成長的。
讀完《晴空小侍郎》一書後,接著讀《神奇魔指》及《怪博士與妙博士》,很快地,時間也接近期末了,回顧班上學生在國語第七課《空城計》時,曾有練習將劇本改寫為記敘文的經驗,利用期末考完試的空檔,我想讓學生也有將故事改編為劇本的練習機會,於是開始了晴空小侍郎的「劇本創作」。班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活動,每小組需經由討論、分工,寫出一個屬於自己小組的劇本。討論劇本時,發現學生們比較在意的是等會兒誰要扮演何種角色?會為了一點小細節爭論不休,但最後都能達成共識,這是我認為很難得的。我常告訴學生: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中,與人合作是項重要能力,人一定要懂得與人溝通,當意見不合時,不是大聲、強詞奪理就贏,而是要將自己的想法說清楚講明白,才有機會說服他人。看到孩子們為了故事中的妹妹到底有沒有辦喪事?劇本是要寫「喪事過後」還是「幾天後」論戰,最後,查故事書指出自己的依據來源並取得共識,我想,這個過程才是最珍貴的。


一篇篇的授課分享,就像在述說著這一本本的故事書,是如何在孩子們心中灌溉施肥,才能在數月後長出這些關於愛、夢想、未來、勇氣…等等各式風情的花朵。在班級共讀前,老師總不免需要耐住性子,把書來來回回看個三、四遍、然後做足了筆記,才能從時空與對話中找出情節推進的趣味和線索,思考著如何推薦給學生、如何設計延伸活動,來引起孩子的閱讀動機。這次透過嘉義中山國小秀真老師的分享,真真實實帶著我們一起進入其中,體驗這些令人感動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