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漸地,班上幾個不喜歡上課,甚至會干擾課堂秩序的孩子,願意在他們覺得無聊時打開課外書來看,英文數學理化這些課內的知識他們已經落後太多,學習的無助感讓他們只能用嘻笑鬧事來找到自己在學校的存在感。到了九年級,學習成就較好的孩子儘管背負著會考的壓力,但自已對課業上的期許是他們撐下去的動力,而某些低成就的孩子則會在這一年更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因為追不回又逃不走,只能日日倒數畢業的來臨。而我做的,是讓這群孩子願意以「閱讀」為出口,與其讓他們整天等下課等吃飯等放學回家玩手機,閱讀課外書至少讓他們到學校是有些收穫的,所以午休不想睡覺,可以閱讀課外書;上課聽不懂又沒事做,可以閱讀課外書(事先和家長溝通並與各科任課老師商量過,在達到任課老師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平時考卷不會寫,不准交白卷,必須寫完才可以看課外書;作業缺交的,必須補完才能閱讀課外書。這些措施並不是全班都如此,而是經過討論,讓孩子理解,老師為何會給予部分同學這樣的「特權」,每個人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情形,而自己又應該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事實證明,當有所選擇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會選擇願意放棄自己,即便是被允許看課外書的孩子,或許沒想到自己能讀完厚厚的翻譯小說,長出了些信心,跑來問我:「老師,我現在開始讀國文,讀一個半學期,至少會考有機會拿個B吧?」
儘管我們班一直到畢業,都沒能像熱血校園電影一樣,鹹魚翻身跌破眾人的眼鏡,儘管會考的成績總表,我們班拿到5A(五科皆達「精熟」等級)人數毫無懸念就只有那前三名,拿到C的孩子也沒有意外地拿到C(「待加強」等級),然而學習的成果、學習的意義、成長的足跡,又豈是A、B、C三個英文字母就能加以定義的呢?至少我知道,這幾個C的學生,已經不是當初那麼「C」的樣子了。
2016年,我和這群孩子一起畢業,離開市區轉調到新營,今年暑假的同學會,見到當年那幾個令我擔心煩惱掉頭髮的小猴兒,如今都是高二大孩子了,雖然沒有什麼大成就,但也倒眉清目秀四肢健全,沒有走歪路走偏鋒,有的決定畢業後直接去工作,有的努力準備以國立科大為目標,欣慰之餘,更感謝老天,我不敢說自己用閱讀翻轉了這群孩子,但我感謝讓我有機會用閱讀去貼近孩子的心,去陪伴他們走過這段風暴期,儘管我們師生都走得跌跌撞撞,但如今回頭看那兩年,在教學中痛苦又快樂地和學生一起成長,對我而言,是這份工作最不可取代的意義。
|
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