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基金會電子報分享誌 前往基金會官網
陪伴閱讀-書香袋袋  吹起南澳親子共讀風氣
近期活動預告
閱讀分享書籍需求
2007年,小兒科醫師吳淑娟在自己的健兒門診中,開始了一項不被看好的計畫——親子共讀。

當時大部分的人都告訴她,這項計畫需要龐大的經費,一定做不成;而當她募得經費採購童書送給家長們時,一度也遭受許多家長的質疑,反問她:「孩子那麼小,怎麼可能會懂?」

即使如此,吳淑娟仍然不願放棄,她的親子共讀計畫從自己的一方診間走到鄉鎮衛生所,今年更選擇在宜蘭南澳鄉遍地開花。她堅信,一袋書,象徵的不僅僅只是閱讀的汲取,而是一份溫柔的啟動能量。

心靈疫苗 翻轉3C世代的親子陪伴
現任羅東博愛醫院新生兒暨小兒加護病房主任的吳淑娟談起自己長達二十多年來的行醫路程,年代的蛻變一再的衝擊著診間風景,「小朋友來打預防針時難免會哭鬧,以前的家長還會想辦法哄,像是抱著他、拿玩具,現在不是,一下子就拿出手機播音樂跟影片,聲光效果很快就讓孩子不再哭鬧。」

3C電子產品取代了親情懷抱的溫度,這讓吳淑娟感慨萬千。然而她並沒有讓話語中的感慨停留太久,情緒一轉,她振奮著精神提起那一年她在期刊論文上的新發現,「美國兒科醫師自1989年開始,就利用健兒門診告訴家長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並籌募經費購置新書送給家長。」

這讓吳淑娟豁然開朗,並開始效仿,在自己的診間中推動親子共讀,「雖然健兒門診的主要目的是打預防針,而我們送的書,則是另一劑心靈疫苗。」

然而每個計畫的開端不盡然都能事事順遂。吳淑娟認為,當孩子成長至六個月大的時候,正是適合開始親子共讀的時刻,此時家長對孩子比較熟悉,孩子也坐得住,白天也不那麼注重睡眠了,甚至對人也開始有了充沛的反應。但是當她向家長們推動親子共讀時,有不少家長狐疑的問她:「孩子還那麼小,什麼都不懂,為什麼要看書?」

吳淑娟總是耐心的告訴家長:「學講話之前一定要聽,孩子不會什麼話都沒聽過就會講,這在人類發展上是不可能的。在兒童發展臨床分析中顯示,當孩子周邊語言刺激不夠時,其語言發展相對緩慢,甚至還會影響到理解能力以及辭彙的使用能力。

吳淑娟坦言,講話是家庭的日常,然而若是更縝密的分析哪一種親子互動可以產生最多的語言刺激、結構性、系統性以及運用的辭彙最多,則非閱讀莫屬了,「當家長拿起一本書時,也會絞盡腦汁試圖揣想該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聽得懂,因此也會比平時對孩子講更多的話。」

閱讀的優勢不僅在於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與未來優勢,同時也是親子共處時的最佳調味料。「當你拿書給嬰幼兒時,他不會覺得好玩,所以就不看了,因此一定要大人陪。」投入這份看著孩子長大的行業,吳淑娟談起兒童發展,語氣中盈滿著溫柔,「在閱讀的過程中,大人要想辦法跟孩子溝通、感受小孩的情緒,慢慢也會了解到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安撫方式,當孩子長大之後,有了更多情感需求時,大人也才會知道該怎麼陪伴度過。」

親子共讀影響深遠,而此項「閱讀為醫囑、童書為處方」的計畫,漸漸的從她的診間發酵,陸續有幾位兒科醫師加入行列,她也撰寫計畫上呈縣府,於2011年時獲得宜蘭縣政府的重視,在衛生所推行贈書計畫與鼓勵陪伴閱讀的行動。

2018年起,吳淑娟更在羅東博愛醫院所屬的財團法人羅許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選定資源相對較為匱乏的山地原住民鄉——南澳鄉,推行「袋袋書香 袋袋相傳」親子共讀推廣活動。

上一頁 1 下一頁
基金會資訊列
聯絡我們 誠品基金會官網 誠品基金會臉書